
近日,一位来自九寨沟县永丰乡上寨村的45岁患者高大叔,在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成功接受了机器人辅助骨科髋关节翻修手术。术后,高大叔恢复良好,重新找回了正常行走的能力,这一案例再次彰显了我院在骨科技术领域的深厚积淀与持续突破,类似的技术创新成果在我院已多次成功实践,也为众多髋关节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坎坷求医路,患者痛苦不堪
高大叔的求医之路颇为坎坷。2024年2月1日,他因车祸导致右侧股骨颈骨折,随后在当地医院接受了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然而,术后不幸出现感染,虽经多次清创和手术处理,关节感染问题仍反复困扰着他。多次手术不仅让高大叔承受了身体上的痛苦,也让他对再次手术充满担忧。
今年,在家人劝说下,高大叔通过朋友介绍来到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检查结果显示,高大叔右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关节面下骨质硬化,关节面欠光滑,关节间隙狭窄。经诊断,其右侧髋关节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假体置入术后感染已治愈,但右髋疼痛症状明显,活动严重受限,最佳治疗方案为“右侧人工髋关节翻修术+骨水泥临时假体取出术”。
(术前X片)
机器人助力,手术精准高效
得益于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先进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华西周宗科教授和该院骨科刘永光主任带领的团队,经过会诊后,根据高大叔术前双下肢全长CT,制定了完善的三维医学影像手术计划。术中,机器人发挥了精准定位和截骨的优势,大大降低了手术创伤,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专家团队为高大叔制定了“机器人辅助下右侧人工髋关节翻修术+骨水泥临时假体取出术+髋关节粘连松解术”的综合手术方案。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由周宗科教授、刘永光主任等组成的专家团队成功实施了手术,整个术程十分顺利。
(术前三维医学影像手术计划)
术后第一天,高大叔就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下床进行功能锻炼。曾经困扰他的右髋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问题已消失不见,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高大叔感慨地说:“要是早知道有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这个技术,我也不会走这么多弯路了。”
(术后X片)
技术革新,引领骨科手术新趋势
骨科机器人辅助髋关节置换手术,尤其是在复杂的髋关节翻修领域,正引领着技术革新。其核心优势显著:
(一)精准性:亚毫米级操作,突破传统局限
通过术前三维规划与术中实时导航,髋臼假体角度偏差可控制在≤1°、位置误差≤1毫米,远优于传统手术。面对翻修手术中常出现的严重骨缺损(占比近60%)及金属伪影干扰问题,骨科机器人结合三维医学影像手术计划,通过多种术中配准方法,解决骨 - 金属界面伪影问题,配准精度达0.38毫米,成功率达98.5% ,为个性化假体定位提供基础。
(二)特殊价值:解决传统手术痛点
对于松动、感染、反复脱位及翻修后再翻修(占比>20%)等复杂病例,传统手术依赖经验,易因解剖结构破坏导致假体安放失准。而机器人通过3D建模精准评估骨缺损范围,实现“量体裁衣”式重建。目前结合“圈-点-柱”髋臼重建理论,机器人技术确定髋臼骨性边界、定位髋臼旋转中心、重建髋臼支撑结构,显著提升假体稳定性和骨整合效率,推动翻修手术标准化。
(三)临床效果:功能与满意度双提升
临床数据显示,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46分升至术后89分 ,精准截骨减少软组织损伤,术后脱位率下降,微创操作使出血量降至约100毫升,患者满意度高达96%,肢体长度与偏心距重建效果良好,避免双下肢不等长等后遗症。
(四)微创与康复:加速患者康复进程
患者术后24小时即可下床,住院时间缩短至3- 5天,康复周期大幅缩短。因精准截骨保留自体骨量,减少疼痛与炎症反应,加速关节功能恢复。
此次高大叔手术的成功,不仅体现了我院骨科医疗团队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也展示了机器人辅助手术在骨科领域的巨大潜力。随着国产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临床普及,髋关节翻修手术正朝着精准化、微创化的方向大步迈进,未来,将有更多患者受益于这一先进技术,重获健康生活。
作者:魏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