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7日 农历乙巳年 (蛇)年 闰六月廿四
多学科协作,爱迪眼科成功攻克罕见重症肌无力合并麻痹性斜视复杂病例
发布时间:2025-08-08

当14岁的小彤(化名)在手术台上完成斜视矫正时,她或许不知道,自己刚刚走过的12年眼健康之路,藏着多少医学上的“少见”与挑战——从2岁起被重症肌无力缠上,3年前又添斜视困扰,侧头视物成了她的“特殊姿势”。这例罕见重症肌无力合并麻痹性斜视病例,考验着医者的专业精度,也让成都爱迪眼科医院新成立的儿童眼病诊疗部的体系化优势,有了一次生动的临床注解。

罕见!重症肌无力与麻痹性斜视交织

据了解,小彤2岁时因上睑下垂被确诊为“重症肌无力(轻度全身型)”——这是一种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涉及环境、自身免疫抗体、基因变异等多重因素,在儿童群体中临床少见。

而小彤的病情发展更显复杂。3年前,她逐渐出现右眼向外斜视,需侧头视物。在当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双眼屈光不正,外斜视”,但因基础病的特殊性未能得到有效干预。

直至今年7月,彤彤妈妈四处打听得知爱迪眼科斜弱视与小儿眼科主任廖俊教授对各种斜视、弱视的治疗经验丰富,便前往求医。经检查,小彤不仅存在双眼屈光参差、屈光不正,更因重症肌无力累及眼外肌,形成麻痹性斜视,眼位异常与全身免疫疾病相互影响,病情复杂。

会诊:多学科系统研判,形成风险防控链

面对小彤的复杂病情,廖俊教授当即申请启动爱迪眼科多学科联合会诊机制。药学部、内科、麻醉科与斜弱视与小儿眼科共同参与病例讨论会诊,围绕患者全身情况术前评估、手术方案、风险防控、用药选择、麻醉方案、术后观察等核心问题展开系统研判。

会诊中,各学科达成共识:患者当前病情处于稳定期,可以实施斜视手术,但手术、麻醉及药物使用均可能成为重症肌无力发作、加重的诱因。为此,团队首先调整用药方案——停用可能影响神经肌肉传导药物,改用安全性更高药物,因市面缺乏对应安全的抗生素滴眼液,由药学部专项配制。

麻醉方式的选择是另一关键。考虑到全身麻醉中肌松剂可能加重肌无力症状,团队最终确定采用局部麻醉,这对主刀医师操作精度提出更高要求,但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同时,会诊团队明确术中需全程监测呼吸、肌力等生命体征,内科医生术中全程监护手术情况,术后备好抢救设备与药物,形成全流程风险防控链条。

手术:孩子眼睛“正了”,不再侧头视物

7月28日,由廖俊教授主刀为小彤实施非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右眼外直肌徙后+内直肌缩短+肌止端上移术)。手术历时半小时,圆满成功。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肌无力相关异常反应。术后,住院观察期间,多学科专家持续跟进,确保患者病情稳定。

看着女儿术后不再侧头视物,小彤妈妈红了眼眶:“这几年带着孩子跑了好几家医院,就怕手术刺激到基础病。没想到爱迪眼科这边,麻醉科、内科、药房的医生一起研究方案,连眼药水都是专配的,每一步都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现在孩子眼睛正了,我们悬了3年的心也终于落地……”

目前,小彤已顺利出院,正在按计划进行视功能训练,建立正常双眼视觉,保持眼位稳定。

儿童眼病诊疗部:构建全周期儿童眼病管理体系

小彤的诊疗过程,恰是爱迪眼科新成立的儿童眼病诊疗部服务模式的实践缩影。该诊疗部整合角膜、眼底、青光眼、视光学等多专科优质资源,组建起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础、以儿童为中心的专业团队。

针对儿童眼病特点,儿童眼病诊疗部构建了集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与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全周期眼病管理体系。在小彤的诊疗中,从初诊时的综合检查,到多学科会诊制定方案,再到术后视功能训练计划的制定,均体现了这一体系的优势。

廖俊主任表示,除了临床服务,诊疗部还致力于儿童眼病的科研与科普教育。通过总结罕见病例诊疗经验,推动儿童复杂眼病诊疗技术的提升;通过进校园、社区开展科普活动,提升家庭对儿童眼健康的重视。正如诊疗部成立初衷所强调的,其目标不仅是提升单病例的诊疗效果,更要为西部儿童眼健康提供系统性保障,让更多像小彤这样的孩子得到精准、安全的诊疗服务。

作者:宣美明
编辑:马涵峰

审核:丁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