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休息区,一段警示又上头的旋律时常轻轻响起。那句直白却触动心弦的歌词——“别喝酒别喝酒,阎王差点就带走”——正随着音乐在医院里流转。这并非普通的背景音乐,它的背后,是一个发生在深夜ICU的生死急救故事,以及一位重生者对生命的深刻体悟和对白衣天使的深情回馈。
(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
一斤半白酒下肚,抢救上演“生死时速”
7月初零点,一阵刺耳的推床轮碾地声,猛然撕裂了重症医学科的午夜寂静。1名因过量喝下一斤半白酒导致呕吐昏迷的年轻男性患者被紧急推入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酒精中毒窒息!氧饱测不出,属于休克状态!”护士急促的呼喊声未落,推床上那张青紫的面孔已让所有人心中一紧——患者小李(化名)的嘴唇呈现出骇人的黑紫色,四肢冰冷,监护仪上,血压65/40mmHg的数字如同警报般刺眼。
“启动应急响应!”主治医生王丹手中的喉镜已就位,“准备插管!”指令干脆利落。金属器械的轻响中,抢救医护撕开导管包装的脆响格外清晰。气管导管精准滑过声门,几乎同时,呼吸机发出了规律的“呼呼”送气声——生命的通道被打通了!
“肾上腺素1mg静推!”“血气提示严重代酸,追加碳酸氢钠!”抢救室内,器械的碰撞声、果断的医嘱声交织成紧张的进行曲。凌晨2点,当血压终于艰难地攀升至90/60mmHg,循环稳住了!
这场持续120分钟的与死神赛跑,为后续的生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
ICU藏着旋律伏笔,“小李,你安全了。”
随着小李被送入ICU,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为他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滴定式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看似常见,但重症患者随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包括但不限于长期缺氧导致长期昏迷甚至死亡、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等。我们必须快速判断、精准干预。”主治医生王丹回忆道。
作为重点监测对象的小李回忆道,昏迷中总听到细碎的声响,像有人在耳边轻轻拨弦。后来才知道,那是监护仪的滴答声,和护士们走路时特意放轻的脚步声。
“他说他看到周围好多人围着自己!好多人啊!”张婷护士长认为,经历急救来到ICU的小李出现了谵妄现象,于是在患者第一次在混沌中试图挣扎时,护理医生温暖的手稳稳按住了他的胳膊。“小李别急,” 是张婷护士长熟悉的声音,她轻轻握着他布满管线的手,像哄孩子般晃了晃,“没事,我们在这里,帮你把那些人赶走。” 这份体贴,让患者痛苦的过程有了奇异的安心感。
(左边:张婷护士长在操作设备)
真正完全清醒的那个清晨,医生正在调整呼吸机参数。看到眼神逐渐清明的小李,护理老师开心告诉他:“小李,安全了。” 这5个字,如同一颗颗音符,稳稳地落在他动荡的心湖上。他喉咙里插着管子无法言语,护理他的医生们却仿佛读懂了他的心思,笑着摆摆手:“不急,等你拔了管,慢慢感谢。”
(小李给医护的手写信)
“白色绿色黑色的衣服”,医护进进出出地忙
年轻人身体素质就是好,近期小李已经恢复健康出院。两三天不到,护士长张婷就在微信收到小李创作的歌曲。
“icu的病房,医生进进出出的很忙
白色绿色黑色的衣服,分不清谁是谁姑娘
.....
姑娘啊姑娘,年轻的姑娘,
她轻轻对我说,别怕别怕”
谈及创作初衷,他感慨道:“我希望通过这首歌,让更多人了解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也希望能够给正在康复中的患者们带来力量和希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战胜病魔。当然,也想让更多人听到,有时候,那杯中的酒,可能就是生命的休止符。”
张婷赶紧和科室团队分享了这首歌:“他真的写了……那首歌。”那句“才留下我这条半百的躯壳”(注:此处保留小李原词,意指被救回的性命)唱出,几位年轻护士的眼眶悄悄红了。王强铭主任静静听完,动容地说:“这比任何一面锦旗都更珍贵。”
【歌曲链接《ICU里的光亮》点击歌名可听】
(《ICU里的光亮》歌词)
如今,这首《ICU里的光亮》已成为重症医学科同事们自封的“科室宣传曲”。张婷护士长特别开心地分享:“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是拼尽全力救回生命;而患者回馈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莫过于他们用重生后的生命,去影响和唤醒更多的生命。”
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医护团队对这首歌的共情,仿佛是对这首歌最深情的注脚:
“每段旋律都在提醒——活着,才能唱出更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