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7日 农历乙巳年 (蛇)年 六月十三
机器人精准导航,助30年髋伤患者重获行走自由
发布时间:2025-06-30

在医学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骨一科成功演绎了一场医学奇迹。三十年来被陈旧髋伤禁锢生活的陈先生(化名),借助机器人辅助手术,挣脱了行动枷锁,重新找回“脚踏实地”的自由。

三十年病痛,行动困局

30多年前,一场工伤骤然降临,陈先生左侧髋臼骨折、股骨头脱位。

尽管紧急接受手术治疗,但严重的后遗症接踵而至:左下肢短缩9厘米,髋关节僵硬,跟腱挛缩,还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

此后,每一步前行,都伴随着难以忍受的剧痛与艰难,日常活动的范围被极大压缩,生活质量一落千丈 。

30年来,他四处求医,尝试多种治疗手段,却始终无法摆脱病痛的阴影,在漫长的煎熬中苦苦挣扎。

复杂病情,医学难题

陈先生的病例堪称骨科领域的“世纪难题”,其复杂程度超乎想象。

陈旧创伤留下的病根极为顽固,左侧髋臼陈旧性骨折、股骨头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等问题相互交织,致使髋关节结构严重受损,解剖关系混乱不堪;

9厘米的下肢短缩和跟腱挛缩,让恢复肢体长度与平衡的工作困难重重,手术中还需时刻警惕神经、血管的承受极限;

左侧腓总神经陈旧性损伤更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增大了手术风险;

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对围手术期的管理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面对这样的复杂病例,常规手术方案不仅风险巨大,手术精度也难以保证,稍有差池,便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机器人辅助,技术破局

面对陈先生的复杂病情,医院骨科团队并未退缩,毅然决定采用“机器人辅助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这一前沿技术。

该技术具备四大显著优势,为这场高难度手术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首先,基于患者个体化CT数据,机器人系统能够构建出精准的3D模型,对假体型号、位置、角度和截骨量进行毫米级精度规划,确保手术方案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其次,手术过程中,机器人臂宛如拥有“透视眼”和“稳定手”,在复杂变形的解剖结构中实现实时导航,精确执行预定方案,巧妙避开重要血管神经,使假体安放与术前规划分毫不差;

而且,针对严重下肢短缩问题,机器人辅助实现了精准截骨矫正,为恢复双下肢行走功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精准操作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软组织剥离,实现微创高效,大大降低了陈先生因基础疾病带来的手术风险 。

术后新生,未来可期

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第一天,在医护人员的悉心帮助下,陈先生借助助行器成功下床站立并短距离行走。影像学检查结果令人欣喜,假体位置精准无误,左下肢短缩情况得到显著改善,肢体长度逐渐趋于平衡,原本僵硬疼痛的髋关节也重新焕发生机,恢复了活动能力。如今,陈先生正积极配合术后功能锻炼,曾经被病痛阴霾笼罩的脸上,重新绽放出灿烂笑容,眼中满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希望,这无疑是对医疗团队辛勤付出的最好回馈。

这一成功案例充分彰显了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技术在处理极度复杂、畸形严重的陈旧性髋关节创伤方面的独特优势,在精准恢复肢体长度、优化假体位置、降低手术风险等方面成效卓著。同时,多学科协作,骨科、麻醉科、心内科等科室的紧密配合,是保障高龄、高难度、高风险患者手术安全与成功的关键所在。

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刘永光表示,未来将持续探索和应用前沿技术,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致力于为各类复杂关节疾病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更多患者摆脱病痛折磨,重获健康美好生活 。医院也将一如既往地推动科技与医疗的深度融合,让更多患者见证医学科技创造的奇迹,拥抱充满希望的人生。

作者:王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