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农历甲辰年 (龙)年 三月十九
让人文之光照亮医学前行之路 ——四川省医学人文系列节目《健康大讲堂》现场纪实
发布时间:2023-11-21

近日,由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主办,四川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承办的一档医学人文系列节目《健康大讲堂》走进观众视野。作为四川省加强医学人文建设的创新性工作,节目围绕“大卫生、大健康、大人口”,结合热点话题、社会民生、医学前沿等,讲述医患故事,阐释生命哲学,让人文之光照亮医学前行之路。

共赴红医精神的时代传承

  拿手术刀也一样干革命?贺诚,这位红色卫生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用一生书写着笃定的回答。第三期《健康大讲堂》于11月13日登陆全网,本期节目以“赓续红医精神勇担时代使命”为主题,走进贺诚将军故里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这方土地自古就涌现文人志士,唐代诗人陈子昂曾因报国无门徒留“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革命前辈贺诚则以一脉相承的壮志写出别样的诗篇。

  节目中,一幕幕动人心弦的情景演绎,将贺诚一生的光辉历程尽数呈现。贺诚出生在射洪一个普通农家,父母的言传身教造就了他坚毅的品格,勤勉求学的他一举考入北京医科大学。1925年,贺诚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早期党员之一。此后,他投身于红色卫生事业建设,通过“一所卫生学校,一张《健康报》,一个卫生材料厂”,展现出对卫生事业的长远规划,以及革命家干事创业的胸怀和气魄。

  “1931年,中央苏区,在江西瑞金叶坪乡朱坊村一座古朴的祠堂里,一份报头为‘健康’二字的四开黄麻纸油印小报在战火中诞生。这是我党我军创办的第一份专业报纸,创办人正是时任中央苏区前敌委员会总军医处处长贺诚。”伴着主持人的讲述,在场观众对《健康报》的前身逐渐明晰。

  据贺诚生前回忆,革命战争年代,战士们露天而眠、和衣而睡,伤口得不到正确处理,引发肢体溃烂;加上水土不服、传染病肆虐,严重影响红军的军事行动,削弱了革命力量。毛泽东同志提出“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健康”的号召,战火中诞生的《健康》报以此为办报方针,大力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登载教战士们包扎、止血、搬运、防冻等的卫生知识,千方百计促进苏区军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如今,曾经的油印小报已发展成为集四报两刊、两网多微为一体,融合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各端口粉丝数近3000万,年阅读量达数百亿,为全力建设健康中国打造的主流舆论场。

  节目现场,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邓海华谈到,作为一名卫生健康行业工作者,自己有幸与《健康报》一起,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日新月异。从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到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力推新农合制度保障农民健康到交上脱贫攻坚“健康答卷”,《健康报》见证了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光辉历程;从抗击“非典”到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健康报》见证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历程;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逐步演变,《健康报》见证了党为人民绘就健康中国的美好蓝图。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单位,《健康报》是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理论学习的‘政治课堂’和‘精神家园’,也是启迪思维、强化业务的重要平台。未来,我们将以‘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服务大众’为办报方针,将老一辈报人为我国卫生事业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初心代代传承。”邓海华说。

  据介绍,本期《健康大讲堂》还是四川省卫健系统一次特别的党性教育活动。该省卫生健康系统两批主题教育衔接联动工作座谈会的代表、青年党员代表,组织代表现场观摩本期节目录制,接受党性教育,汲取卫生健康奋进力量。来自射洪市当地医疗机构的青年党员代表杨雪琴表示:“参加这次活动,我深受红医精神的鼓舞,我更加坚定了在以后的从医道路上承担救死扶伤重担的理想和信念。”

共叙抉择与坚守的故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9月27日,第二期《健康大讲堂》开讲。这次,讲台摆进西南医科大学。在这里,老中青三代医者齐聚,共叙抉择与坚守的故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年轻人要想清楚学医是为什么,找到乐趣和热爱所在。”现年95岁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孙同郊教授勉励年轻一辈。风华正茂时,她也曾迷茫,而多年的坚守,缘于60多年前的一纸毕业证书。“上面‘为人民服务’5个字,激励我响应国家号召,到群众中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孙同郊说。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徐晓梅教授有着令人艳羡的求学经历,却直言自己不是“学霸”。“初学医时,那种未知和无法掌控感也让我恐惧,但我发现很多问题等待去解决,这就促使我不断学习。”人到中年的她深有感触,学习是医者的终身使命。

  2023年“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第四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陈跃教授和大家分享道:“刚入学时,我是名‘差生’,经过夜以继日的苦读,毕业时我顺利留校工作。可见,起点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抵达了哪里,选择了怎样的方向。”

  2009年从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毕业的沈富琼,当时毅然加入“三支一扶”计划,来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麻邛乡卫生院工作,至今已有14个年头。“听到牧民们一声声‘卡卓、卡卓’的祝福与感谢,即使高原反应再强烈、生活条件再艰苦,我也坚定扎根高原,用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群众健康。”沈富琼说,这些年,随着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深入开展,麻邛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卫生院盖起楼房,医疗物资更为完备,医务人员更为专业,当地居民实现了小病不出乡。沈富琼说,她对自己的抉择从未后悔。

  “医学不仅是自然科学,也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所以医学生不仅要有技术的精度,更要有人文关怀的温度。”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峰表示,让健康大讲堂走进医学院校,就是希望医学生通过与前辈的对话交流和思想碰撞,在探索过程中沉下心来扎根医学领域,学习精湛的医学技术,培育厚重的人文情怀,尤其是要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努力争做让人民满意的医务工作者,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共话困境中的生命力量

  首期《健康大讲堂》聚焦诗歌文化和医学人文,开讲地点选在“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住所——著名的杜甫草堂,开讲时间选在8月19日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大讲堂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院长、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康焰教授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特聘专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王红教授,共话困境中的生命力量。

  王红对杜甫诗词颇有见解。她谈到,成都之于杜甫,仿佛跋涉在茫茫沙海之中的旅人望见的一片绿洲。暮年的杜甫,从当时战火连天的北方辗转于此,在天府之国独有的风土人情中得到滋养,病体日益康健。“‘移船先主庙,洗药浣花溪’,杜甫对种药、采药的描写,与多数诗人借此表达求仙、修道等避世观念不同,他以写实为主,且对医道钻研之深,既能救己,也能救人;‘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他将种药和吟诗放在同等地位,一个疗愈躯体上的病况,一个解救心灵上的苦痛。”

  被问及在见惯生死的重症监护室里,如何感知生命力量,康焰如此回答:“在我眼中,这里不是距离‘死神’最近的地方,而是留住重症患者最后生存希望的地方。ICU音同ISeeYou,意为‘我看见你’,体现着重症救治的特点,即持续关注患者,根据病情起伏,给予必要而及时的医疗处置。医患共同对抗疾病的过程,就是在困境中找寻生机,感知生命力量的过程。”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在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徐斌看来,重视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我们一以贯之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这是医学人文建设的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谆谆教诲,大力弘扬医学人文精神,让人文之光照亮医学前行之路。”

  徐斌表示,打造这档全新的医学人文类的《健康大讲堂》,就是希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养分,让群众感受到医学的温度、医者的关怀,让医学人文温暖更多患者,让医务人员的付出获得更多理解,构建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立足大卫生、大健康的发展理念,不仅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靠社会综合治理的“大处方”,来推动全社会关注健康,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全民健康”,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