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 农历甲辰年 (龙)年 九月廿一
成都生物创新药产业“断链”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17

创新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竞争的关键领域之一,也是成都继电子信息后瞄准万亿规模培育的潜力产业。生物药是创新药领域的核心和优先方向,全球发展水平相当,产业增长势头强劲。在生物药领域,成都具有病毒灭活、三聚体化等全国领先的关键技术优势,有利于推动生物药产业“建圈强链”,但与上海、江苏等地相比,企业规模仍有差距。如今各类“断链”风险加剧,产业链从全球向区域转移,韧性降低,产业链的完整性成为制约区域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梳理成都产业基础,研究生物创新药关键环节,积极补链延链,对高效发挥成都研发优势,破解生物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难题,带动区域创新药产业能级跃升,打造西部生物药产业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片

产业现状:生物药产业后发赶超,加速打破国外垄断


纵观全球医药市场,生物药领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随着生物技术发展及研发投入增加等因素驱动,生物药临床疗效显著,预计未来5年全球生物药研发制造市场复合年增长率将5倍于传统化药,达11.9%。完善产业链条,打造联合技术攻关体系,是生物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紧跟成都产业建圈强链要求,深入剖析上、中、下游关键环节的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研判成都各环节布局情况,为成都完善全产业链布局,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供参考。

图片

(一)上游:原材料和设备技术壁垒高筑,成都断链现象严重

国内生物药随着产业链条明晰、多样化需求提升,兴起“新基建”热。多年来上游核心原材料及设备多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疫情期间上游关键材料进口受限,一定程度限制生物药研发进程,国内产品趁势而起,借国产替代东风,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受限于生物药产业成熟度及高技术壁垒,成都在其上游关键环节尚有诸多不足,多处存在断链现象。

1. 细胞类试剂:国产化进程加速,成都供需不平衡国内细胞培养基正逐步突破欧美垄断。从价值结构看,细胞培养基是生物药研发的基石。细胞培养基广泛应用于生物药研发生产各个环节,为细胞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对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市场趋势看,国内产品质量跃升,进口依赖程度下降。国产培养基市场规模5年间提升近14个百分点,国产产品市场接受度显著提升,奥普迈中高端培养基突破进口垄断,以6.3%的市占率位居国产第一,全球第四。从技术和产品看,细胞培养基定制化成为趋势,标准化生产需求提升。国内厂商以更贴近客户需求、缩短细胞培养时间、优化细胞株产率为目标开展培养基定制服务,提升了自身的品牌知名度。但尚未建立统一的培养基生产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规模化生产能力偏弱,导致药物研发成本增加。成都更偏重细胞制备领域,细胞培养基研发生产环节薄弱。成都拥有多个综合细胞库及细胞制备中心,赛德特生物、康景生物、中博瑞康等企业主营细胞制备业务,但仅源泉生物及部分小微企业专注细胞培养基研发生产业务,多数企业需基于自身研发要求自研培养基,细胞培养基供需存在不平衡,使生物药研发成本提升。

图片

2. 蛋白类试剂:国内市场迎来爆发期,成都断链待补生物药快速发展,为蛋白类试剂国产替代提供良机。从价值结构看,蛋白类试剂是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的重要科研工具之一。是药物研究中关键数据的产出地,是保障生物药有效性及安全性、测试药物作用性、降低药物研发生产失败率的关键原料。从市场趋势看,需求快速增长,国产产品市占率再创新高。中国蛋白类试剂市场规模连续5年以20%的增速持续攀升,国内百普赛斯、义翘神州等3家主要厂商市占率已达20.3%,较上年提升近10个百分点,提供高质量蛋白、抗体等产品,加速占领国内市场。从技术和产品看,产品覆盖面进一步拓宽,打破国外垄断局面。国家对生物研究、药物开发等领域的支持力度逐年攀升,以重组蛋白及抗体为核心的研发管线布局增多,加之对关键核心原料自主可控的倡导,国内厂商研发加速,逐步打破进口主导的局面。成都蛋白类试剂研发生产环节尚无企业布局,存在断链。

3. 分子类试剂:国内企业断层现象严重,成都断链待补国内技术逐渐成熟,但市场较为分散。从价值结构看,酶是生化反应发生的催化剂。分子类试剂的关键用途取决于酶溶液的配置,在基因测序、基因编辑、蛋白质分析、细胞培养和分子诊断等生物药研发生产关键环节应用广泛。从市场趋势看,国产替代空间较大,国产品牌集中度有待提升。中国分子类试剂规模以21.8%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预计在2025年将达240亿人民币。分子类试剂超70%的市场份额长期被国外龙头占据,国内品牌市场分散,龙头企业诺唯赞占比约13.7%,TOP 5企业市场占比仅23.9%,多数企业占比小于1%。从技术和产品看,基因工程技术在酶定向改造领域运用逐渐成熟。分子类生物试剂技术壁垒较高,制备难度较大,企业通常利用基因工程的方式对普通酶进行改造和筛选,生产具有高催化效率和稳定性的高端酶。未来高效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实现酶的产业化生产,将成为企业抢占市场的关键因素。成都分子类试剂研发生产环节尚无企业布局,存在断链。

4. 分离纯化填料:国内企业厚积薄发,成都断链待补进口产品粘性降低,国内品牌以“保供应”及价格优势吸引客户。从价值结构看,分离纯化填料占据制药生产主要成本。分离纯化的应用贯穿药物研发生产的全过程,是生物药企从药物早期研发到商业化大规模生产所需要的关键核心耗材。从市场趋势看,国内生物药产业发展促进填料国产替代,打破国际厂商垄断局面。在国际贸易摩擦、国际填料企业供货周期明显延长,国内分离纯化工艺持续迭代、生物药产能扩张的背景下,填料进口依赖逐步减弱,国产替代进程加速,预计2024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超2亿美元。从技术和产品看,国内产品多以价格优势吸引客户。国产填料持续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但在载量、使用寿命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缺陷,在保证分离效果的前提下,多以性价比以及短供货周期吸引国内客户。成都分离纯化填料生产环节尚无企业布局,存在断链。

5. 生化反应器:国内产品发展滞后,成都断链待补生化反应器基本由跨国公司主导。从价值结构看,生化反应决定药品质量和成本。生物反应器是培养细胞以获取抗原、抗体等产品的关键场所,是影响生物制药生产成本及规模生产的核心设备。从市场趋势看,需求持续扩增,进口产品占比超2/3。近年中国生物反应器市场规模增速持续超20%,但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仍高达72.3%,国内产品虽加速补缺,但进口产品占比仍然较大。从技术和产品看,一次性生物反应器需求量激增。该类产品以污染风险少、验证成本低、建设投产时间短、有效缩短药物研发等待时间等优势成为重点方向。成都生化反应器设备研发制造环节尚无企业布局,存在断链。

(二)中游:生物药研发及相关服务业兴起,成都有基础待优化

中游由生物药研发、CRO服务、CDMO服务和临床试验四大重点环节构成。我国在中游各环节发展迅猛,积极拓展细分领域,市场增速远超全球。成都在生物药研发及临床试验布局较广,具备良好基础,CRO及CDMO等企业快速发展,对生物药研发试验形成有力支撑。6. 生物药研发:国内市场规模持续上升,成都企业多而不强药企加大研发力度,生物药各细分领域加速发展。从价值结构看,研发驱动生物药产业发展。生物药企积极填补市场需求,探索布局前沿领域,产业展现出创新的活力和潜力。从市场趋势看,中国发展滞后但增长空间广阔。中国生物药落后发达国家20-30年,但市场增长率超2倍于全球生物药市场,2021-2025年CAGR达14.7%,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7102亿元,有赶超发达国家的趋势。从技术及产品趋势看,各细分领域研发加速。抗体药物步入新时代,新型抗体药物[1]加速探索,单抗药物等成熟领域研发热度不减;疫苗技术演化创新,以核酸疫苗研制为代表的新技术路径,推进疫苗产业变革;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了血液制品的质量和效果,增强了血液制品的治疗作用;细胞及基因治疗市场远未饱和,各类CAR-T技术研发力度提升,在药物研发领域引入基因编辑技术,拓宽目标适应症领域。成都各种类型的生物药研发均有企业布局,细胞及基因治疗企业较多。康弘生物、科伦博泰等大型药企积极布局较为成熟的抗体药领域;康德赛、威斯津及威斯克等企业抢先布局核酸疫苗领域;成都蓉生、远大蜀阳等企业长期扎根血液制品领域;川康金格、至善唯新等企业积极布局细胞及基因治疗领域。大型企业多方位布局,小型企业积极布局细分赛道,但与上海、苏州等先发城市相比,成都生物药新药研发进度及上市数量仍有较大差距,仅为上海的15.4%、苏州的66.7%[2]。

图片

7. CRO:国内CRO企业抢先布局前沿领域,成都数量偏少

助力生物药加速产业化,CRO企业抢先布局。从价值结构看,采购CRO服务是降低药企研发费用的关键手段。CRO企业已成为药企的外部研发资源,可缩短20%-30%的研发时间,降低约15%的研发费用。从市场趋势看,国内企业增长较快。近5年国内CRO行业市场复合增速高达21.8%,是全球的3倍,本土企业迎来更大增长空间。从技术及产品方向看,龙头企业抢先布局生物药前沿领域。国内药明康德等龙头CRO企业抢先研究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酶工程等生物技术,助力加快生物药产业化进程。成都生物药CRO领域布局企业较少。生物药研发服务技术壁垒高,多数企业关注较为成熟的小分子创新药研发,仅先导、海枫生物、爱斯特三家成都本土企业提供生物药相关研发服务。

图片

8. CDMO:国内生物药CDMO服务需求高涨,成都领域覆盖不够全面

生物药CDMO发展确定性较强,竞争格局尚未固化。从价值结构看,生物药CDMO服务协助实现生物药研发生产一体化。生物药生产各类型环节相对独立,中小型生物药企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CDMO服务通过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为生物药企赋能。从市场趋势看,生物药临床前及临床研究需求扩增,CDMO服务需求乘势而上。预计近5年国内生物药CDMO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将高达38.1%,增长率将2倍于全球增长率,行业景气度持续向上。从技术及产品趋势看,CDMO服务多方位布局。CDMO企业广泛布局抗体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等创新领域,成为细分领域的较早进入者。

成都已有企业布局CDMO业务,但领域覆盖不够全面。圣诺生物专注较成熟的多肽类创新药物CDMO服务,已获得较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健进制药、先东制药等专注核酸药、疫苗的CDMO服务,但在细胞及基因治疗领域CDMO服务能力不足。

图片

9. 临床试验:国内临床试验机构需求量提升,成都临床资源丰富

国内临床试验机构需求量持续提升。从价值结构看,临床试验是评价试验用药品人体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唯一方法。药物临床试验通常需分三期进行,占新药研发总成本超66%,费用共计超3000万美元[3]。从市场趋势看,试验需求增长推动机构数量提升。截至2022年底,国内共有1186家临床试验机构,同比增长10.33%。从机构类型看,临床前后试验机构全面布局。负责新药临床前安全性研究的GLP机构全国共56家,临床研究服务(GCP)各级医院均有布局。

成都临床前后检验机构全面覆盖,临床资源丰富。成都GLP机构数量仅次于北京,达3家;GCP机构共计34家,其中华西医院推进引导全科新药研发,排名全国GCP机构药物临床试验量值总榜榜首,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及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各专科临床研究领域排名前3位。

图片

(二)下游:药物流通场景多元,成都数量多但规模小

下游由医药流通、医疗卫生机构两大环节构成。我国诊疗体系逐步健全,下游药品流通市场规模持续提升,企业边际效应逐渐减弱。成都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有效互补,数量全国领先,流通企业规模小,综合竞争力较弱。10. 医药流通:国内市场快速增长,成都企业散而不精国内医药流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零售端竞争加剧。从价值结构看,医药流通企业是连接药品研发生产商与各级医疗机构、销售终端的关键纽带。医药流通相关企业承担仓储物流、信息匹配、产品推广等职能,是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从市场趋势看,医疗流通环节规模缓慢提高,线上规模与线下规模比肩。2022年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复合增长率达4.2%[4],预计2025年流通环节规模将达2.06万亿元,增速较其他环节缓慢。2021年中国线上药店市场规模达4696亿元,5年间增长26.13%,占总规模近1/3,大量传统医药流通企业开始布局线上业务。成都医药流通环节企业较多,但竞争力不强。成都药物流通环节约有480余家企业,其中中小微型企业占比达98.76%,仅九州通一家大型企业。流通企业“小而散”、各自为营现象显著,不利于药品成本控制及产品质量追溯。11. 医疗卫生机构:国内医疗体系逐步健全,成都民营医疗机构数量超一线城市分级诊疗体系健全,优质医疗机构相对聚集。从价值结构看,医疗机构是药物销售及新药试验的重要地点。国家多层次医疗体系构建与创新药加速发展相辅相成,推动药品从研发到上市实现一站式闭环。从市场趋势看,基层医疗是国内医疗体系的重要支撑。政策推动基层医疗加速布局,成为分级诊疗主力军,占医疗机构比达94.87%。从发展趋势看,民营医疗成为推动医疗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国内民营医院在治疗领域有效补充公立医院不足,数量占医院总数比已达67.57%,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近公立医院的两倍。成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较多,民营机构发展迅猛。成都市医疗形态丰富,各类医疗机构总计达12497家,数量远超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其中,民营医院数量是公立医院数量的3倍,共计544家,诞生了银海眼科、新桥口腔、西蝉医美等本地专科品牌。

图片

图片

成都创新药产业发展建议及措施

成都生物创新药产业在上游生物试剂、生化反应器及分离纯化耗材等高技术壁垒领域存在断链,在中游创新药、CRO、CDMO企业能级不高,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局面,下游医药流通企业各自布局,零售企业未成规模。雨前顾问考量生物创新药产业特性,从补链、强链、固链角度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锚定产业缺失环节,关注产业断点,补齐链上关键环节补全产业发展缺失环节,关注优质企业招引。生物药市场需求持续攀升、生物技术更新迭代,倒逼上游各类生物试剂、设备及耗材领域需求量持续高涨,对各环节产品质量要求提升,逐步补全缺失环节,实现国产替代。建议关注招引国内蛋白、分子类生物试剂、分离纯化关键耗材领域的领先企业,在川内布局生产及研发环节,填补产业“断点”。

图片

(二)夯实已有产业基础,疏通发展堵点,强化链上薄弱环节推进规则政策制定,关注区域外配套企业。生物创新药领域研发环节已有较多企业布局,更应关注产业发展堵点,突破产业发展限制。建议依托细胞制备领域高速发展优势,加强规则标准的制定,提升培养基的普适性,加快推动规模化生产,降低新药研发成本;关注CRO、CDMO等服务企业,满足高速发展的生物药研究及规模化生产需求。

图片

(三)围绕产业发展优势,根治发展痛点,巩固链上突出环节打通政策桎梏,推进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创新药企推动生物药产业创新发展,流通企业推动药物销售,成都该类企业发展势头正盛,中小型企业不断涌现,但总体呈现产业规模大、企业不强的特点。建议加强对各类生物药研发企业的关注和学习,以深入了解制药企业的需求。政府多部门形成合力加强引导,前瞻性申请并出台便利性政策,形成共同促进区域生物药产业发展的局面,做大做强优势领域;关注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利用其平台规模、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优势,提升区域内医药流通集约化程度,实现医药流通纵向下沉。

图片

来源:雨前顾问